2018年11月9日至12月9日,UNArt艺术中心荣幸邀请到德国第一代声音艺术家的代表——库碧诗 (Christina Kubisch)。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支持下,库碧诗在上海双年展期间将展示她的作品“电子漫步”,这是该作品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亮相。也是艺术家的第73站。
© Christina Kubisch, photo: Jan Prokopius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库碧诗就开始把最基础的技术转换成艺术创作媒介,开展了运用电磁感应进行表演,装置和雕塑的一系列创作。她对声音的探究基于对倾听一个未知的世界的渴望。2003年她以在城市步行的方式追踪城市环境的电磁场,尝试在公共空间创作一系列新作品,2004年首次“电子漫步”在德国科隆举行,项目在持续进行中,目前已去往包括上海73所城市。
© Christina Kubisch
艺术家讲座
时间:2018年11月9日晚19时,艺术家会在上海中心展览馆多媒体室举办讲座,分享自己的声音装置作品,届时,策展人代表Nooshfar Afnan也会在现场与大家见面。
艺术家导览
时间:11月10日和11日,上午11时和下午14时,艺术家将亲自导览,以UNArt艺术中心为出发点,和参与者一起探索上海浦东地区的隐秘的声音。“电子漫步”时长1小时,每组人数限制在10人。
你是否曾意识到,城市空间中存在着人耳无法识别的声音?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有哪些被忽略的噪声和韵律?“电子漫步” 探讨的是城市中隐秘的声音,库碧诗自2004年以来一直持续进行该项目,至今在世界七十多个城市(包括柏林、伦敦、纽约、旧金山、墨西哥城、维也纳、香港和曼谷等)落地开展。2017年,该作品曾被邀请参加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
UNArt跨媒体艺术中心改造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东昌电影院,这个具有特定历史身份的场域将是“电子漫步”听觉体验之旅的起点。上海是一个具有多重面相的都市,浦东新区繁华的金融中心毗邻未改造的旧城居民区,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区域的特性恰恰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听觉感知平台。城市环境的声音大多具有普遍性。“但每个城市又有独特的和属于自己的声音。”艺术家这样解释道。
库碧诗将利用特制的无线耳机将环境中的电磁信号转换成人耳可识辨的声音。“电子漫步”邀请人们对城市肌理进行一次特殊观察。带着特制的电磁感应耳机和一张标记有趣电磁场的地图,“听众”在聆听城市角落的电磁场时,你对日常的感知发生变化。习以为常的东西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你很难把物体和声音对号入座。没有东西看起来像它的声音,也没有东西听起来像它的样态,这种体验方式充满了探索性和不定性。库碧诗称“电子漫步”是一个具有“社会研究”范式的艺术作品。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库碧诗便开始关注声音装置。她把电话机的电子信号放大器进行改造,安装在自己的声音装置中,之后演变成为今天的头戴式耳机。到了90年代她发现耳机中的干扰电波愈加频繁,随着环境中新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这种干扰无处不在。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后,2004年,着眼于发掘公共空间隐藏的声音——“电子漫步”正式开启。艺术家对声音的探究正是基于对倾听一个未知的世界的渴望。
“电子漫步”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感知和体验我们的城市。任何电磁场都可以被转化成声音,其音色和音量因地点的变化而具有差异性。这些隐秘的声音无处不在,从自助取款机、公共运输网络、安保系统,到广告灯箱、手机、电脑。如果不佩戴艺术家特制的耳机,我们是察觉不到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电磁场的。这些被转换成声音的电磁信号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充满了音乐性和韵律感,有时却是无规律、跳动的或者极度吵闹的。还有一些是转瞬即逝的。学习控制这些短暂的、不被觉察的音场会增强我们的敏感度,迫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所在的环境,同时也帮助我们迈向对其他领域研究的第一步。
参与项目的听众是“电子漫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听众会推动项目的进程,传达他们所听到和所经历的。库碧诗希望她的听众自己能够成为这件作品的作曲家和混音师。身体轻微的转动,你就可以听到一种你从未觉察到的声音,这恰恰意味着每个参与者在漫步的过程中都可以获得一份独特的经历。就像生活一样,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历会是相同的。通过“电子漫步”,听众将逾越白盒子的空间界限,进入城市,到艺术与生活的现场。
Nooshfar Afnan,高毅
2018年10月于北京/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