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经过半,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人类社会在病毒的肆意传染和快速复制之下,仿佛正经历着一场世纪之战。医疗,经济,科技,生活……在仓惶应战中,社会似乎遭遇了结构性挑战。
置身其中,人类社会如何思想如何行动,不仅关系着难以绝对控制的当下,还牵涉着愈发不确定的未来。或许,打破边界,建立连接,形成可能的联合,才能共同应对危机,而这样的努力,应该也是重置人类与自然、科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契机。
作为一家以“跨学科”联动为主要方向,围绕“艺术、科学、教育”策划系列展览及艺术教育活动的机构,UNArt艺术中心今年特别推出一本中英双语的在线杂志《UNArt 2020》。
创刊号专题“病毒之爱”,特邀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魏颖撰稿,探讨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其中涉及病毒与人、物种改造、基因编辑等。就像魏颖在专题前言《如何与病毒共处》中指出的:“在新冠肆虐的余波之后,人类终于意识到在技术不断发展、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的加速主义时代,自己终究是需要在同一个地球上与其他生物共处的。”
《自然?》,艺术家:玛尔塔·德·梅内泽斯
病毒之爱,是一种共处的爱,强调对于人类在重新面对自然时,不同于“征服”、“开发”等的新型关系,即“共生”。经由5个艺术家的创作,专题梳理了共处之爱,在艺术、哲学、伦理、社会、法律等多个层面的回响和反思。《绿色荧光蛋白兔》作为生物艺术的经典作品指涉了人对于其他物种的改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介入;《无受害者的皮革》开启了将细胞作为艺术创作材料的新领域;《真正的天然》则质疑基因编辑等技术对“人工/天然”定义的重新书写;《病毒之爱》具有预见性地探讨了病毒与人的新型关系,病毒非寄宿的致病者而是共生的互利者;《微宇宙》则敏锐地捕捉到了高倍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分裂与鸿蒙之初的宇宙大爆炸之间的相似物质本质,并试图唤起“一花一世界”这样超越微观和宏观层级的领悟。

无受害者的皮革 | 细胞组织培养艺术计划(奥伦·凯茨和伊恩纳·祖儿)
出品人:林薇
主编:谢雯
特邀主编:芬雷
执行编辑:刘加、赵玉
校对:取为策选工作室
翻译:蒋子祺、周琳、张侃侃
专题:病毒之爱
在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找到自然共处的新型方式?是重访古老的智慧,回归如庄子的“齐物”,如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提到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样的一元论;或是出现新的建构——接纳那个经由科技创造出的“新自然”?
特邀主编:魏颖
国际空间站:V2_动态媒体艺术实验室
执行编辑:赵玉,翻译:张侃侃
UNLearn: 专访广州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作为地处珠江流域三角洲地带的广州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有其独特的区位条件与生态环境。在遭遇全球化浪潮冲击与洗礼的前沿地带,在地性与主体性需要不同的社会协作一起构筑。
访谈:冯峰教授,执行编辑:刘加
实验室:郭城、林科、张文心、叶甫娜、aaajiao
执行编辑:赵玉
补给池:唐娜·哈拉维、许煜、姜宇辉
执行编辑:刘加
打破边界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全世界共同经历这场瘟疫。全人类都在关注每日跳动的人口数据,社会,医疗,科技,金融…如棋盒里散乱的棋子,无法回归原位,人类社会似乎遭遇了暂停键,一切被迫暂缓的背后,积蓄了巨大的反弹压力…
应该如何拯救当下?如何为不可控做好准备?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或许,打破边界,建立连接,相互依赖、联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应对危机,思考如何利他才能更好的利己,也许这正是进入人类与自然,科技与艺术,社会与主义协同发展的最好契机。
UNArt 2020是我们在今年新推出的一本中英双语在线杂志。它通过交换意见、聚合观念,编织着一张全球科技艺术机构的合作网络,在日渐增速的信息宇宙中希望创造出一个众态共存的流动空间,形成社会创新中的一股独特力量。
面对这场大挑战,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建立一个更健康,更满意,更公平的世界?UNArt 2020将通过持续地关注跨学科多领域联合的创新意识,不断刺激着我们对于新时代的想象力。
UNArt艺术中心
UNArt 2020,关注艺术创新探索,聚焦全球前沿动态
致力成为连接科技、艺术与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
主管单位: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UNArt 艺术中心

进入《UNArt 2020》微信小程序阅读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