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9月创刊以来,《UNArt 2020》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学者为杂志引航,探索过许多游移在艺术与科技边界的神秘混生领域:
我们抚摸过一只发着绿色荧光的白兔,通过缩小灯的照射进入微生物世界,追踪了一部关于病毒与人类之间“爱恨情仇”的纪录片;我们戴着匿名者面具混入了一场思想实验,围观来自20位披着虚拟化身的学者的奇思交锋;我们穿越回上世纪中叶,见证了“艺术与科技实验”运动的诞生;我们试图挖掘现有技术的潜力,用苔藓寄存一片绿洲,模拟造物的游戏;我们甚至以新的姿态重访母星地球,商决能够让她重新承载类地生命的最佳改造方案。

《UNArt 2020》往期期刊
当埋首沉浸在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研究时,我们猛然回忆起多年前那个天真的自己。成年人对未知万物的迷恋,很大的部分来自于未泯的童心。儿时的谜团在多年后一一展开,或被解答,或被升华至更高程度的疑问。曾经的单纯好奇与赏玩,在对真理的执着追寻中,在习得了基础知识后,蜕变成了专研与实验。
今年秋季,“双减”政策在全国的中小学全面落实。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培训负担以及家庭相应的教育支出、精力负担,学校教学不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导向。因此,如何大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能力发展,成了一个亟需讨论的议题。在这期的杂志里,《UNArt 2020》尝试以孩子的角度定焦,敞开新的视窗,并努力在往后的工作中把它变成一条固定的路径。
青少年特刊首刊伊始,我们以一个仰望星空,勤思好问、善于动手的孩童形象引入主题,象征着人类最早的探索情怀以及对世界的浪漫向往。
激发想象力:行空的小天马
在“行空的小天马”栏目里,南方科技大学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和麻省理工大学的“终身幼儿园研究小组”为我们提供了一对关于想象力教育的参考。

由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开发的科幻课程教材
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吴岩教授在专访里提到,想象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其实是一个保护想象力的过程。因此,研究中心编写了一套涵盖中小学三个阶段的科幻课教材,用科幻作品来协助孩子们培养与想象力相关的心理能力。基于教材,研究中心还在两所学校里做了教学实验,让学生们跳出以考试为目的的僵硬学习模式,回归对周遭好奇的初心,启发他们把通识教育与生活相贯通,再加入一丝想象和另类的解读,最后步入对世界的审辨,并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

Mitchel Resnick,《终身幼儿园:通过项目、热情、同伴和游乐培养创造力》(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终身幼儿园研究小组,顾名思义,就是倡导人们终身都如幼儿般学习的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的负责人米切尔·雷斯尼克 (Mitch Resnick) 教授用一种螺旋式的模式来定义“幼儿园化”的学习方式,既“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再想象”——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们跳过了这些步骤从而被动地接受知识。

专为发展儿童创造力而设计的免费编程语言 ”Scratch”
配合这个 “学习螺旋”模型,雷斯尼克教授还提出了“4P创造性学习法”,既“给学生一个让他有热情(Passion)的项目(Project),让他跟同伴(Peers)用玩耍(Play)的方式合作完成”。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生课堂就采用了这套幼儿园式的学习方法,让“大龄儿童们”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根据兴趣专注于各组的创造活动。结果,他们花在课堂的时间很少,但工作十分具有效率。
这种理念引导研究小组在2007年开发了专为发展儿童创造力而设计的免费编程语言 ”Scratch”。该编程的逻辑被可视化为与搭积木相似的小应用,迎合了孩子们的创造习惯。
锻炼创造力:少年炼金术师
在“少年炼金术师”栏目里,位于重庆的“云朵实验室”和位于旧金山的Gray Area 艺术基金会”(Gray Area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为我们展示了青少年们在动手实践里学习知识的几种可能性。“从做中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杜威主张的实用主义教育中——从思想到表达、从抽象到具象,动手能力在这类沟通过程中尤为重要。

云朵实验室的策展人倪昆
云朵实验室由一支艺术家团队创办,采用PBL项目制教学法,联合策展人、建筑师、设计师、科学家等人员,启发孩子们在兴趣中“向艺术家学习”。策展人倪昆在专访中提到,除了知识的传播,“云朵”的教育框架里包括了技术调研、实地考察、材料分析、创作和讨论、制作,以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表达和展览。

“艺术与科学”六阶课程
通过基于项目的做与学,“云朵”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能成为像艺术家一样的终身学习者。这套项目制教学法贯穿于“云朵”的每周课程、主题工作坊、暑期儿童艺术驻留和儿童艺术节等内容中。目前,“云朵”的课程有两个核心内容,一个是 “艺术与科学”融合课程,第二个是在疫情前就启动的“美术+”。其中这些课程又有三个主要阶段:认知世界、探索,设计和改变,并根据孩子的年龄划分了六个不同的培养阶段。

Gray Area 2021年春季Showcase展场
作为在旧金山首屈一指的文化中心,Gray Area 艺术基金会则在致力于促进跨学科实践的同时通过教育、孵化和公共活动等增加自身的社会影响力。Gray Area从搭建一个多样化的创意社区出发,让艺术教育者们向学生、教师、业内专业人士和组织机构传授可靠的创造力教程,辅导社区内的艺术家和技术专家们使用新的数码工具,从而激励整个社区前进。
其中,关注青少年科技艺术教育的“创意编码学徒计划”(Creative Code Apprenticeship Program) 尤其注重培养青少年在数码创作中的探索能力,让孩子们在学习环境交互、3D艺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映射投影等主题知识的同时还逐渐习得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难题以及与团队协作等软技能。
成果的展示:童梦珍奇柜
在“童梦珍奇柜”栏目里,我们从上述几间机构的项目中挑选了一系列的青少年创意作品,作为他们的一个小小的教学成果展示区。

发表在《红树林》杂志上的学生作品《恢恢天网》,作者:广州市第五中学附属中学初一(3)班柯竣轩
2020年秋季,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项目科研助理陈发祥与他的团队来到广州第五中学,在初中素养课中引进了科学幻想课。在团队的引导下,学生们在课上大量地接触科幻作品、在课后延展阅读,并撰写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其中包括“一句话科幻”与“未来博物展”。
今年7月,倪昆与云朵实验室联合策划了由原·美术馆主办 2021 O’Kids国际儿童艺术节。展览的主题是“儿童友好城市 II:艺术行动者” (Child-friendly City II:Art Osmosis),围绕“艺术作为表达 / 方法 / 纽带”三个层面,来谈论艺术在真实社会进程中的创造性实践以及在“⼉童 / 教育”场域里的潜在价值。


云朵实验室学员陈晓准的研究手稿
2020年,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孩子们不得不隔离在家学习。于是,云朵实验室组织了历时七周的“设计项目制小组式学习”课程,以“病毒”作为研究课题,让同学们自主地分为四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的合作,并在最后发表研究报告。
在“创意编码学徒计划”中,Gray Area的教育项目将艺术纳入S.T.E.A.M. 范畴(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并帮助学生发掘他们在艺术和技术领域的职业规划。同时,Gray Area与杜比实验室 (Dolby Laboratories) 合作,在社区参与方面做出努力,致力于缩减S.T.E.A.M.领域中的性别差异,激励下一代科学与艺术领域的创造者的出现。

学生们在欣赏来自Studio Studio的帕布罗·格内科(Pablo Gnecco)创作的交互式雕塑作品《瞬间》(Moment)并探索其展示边界。

《地理合成器》(2021),作者:Zachary Leong
Gray Area 还开设了一个为期12周的沉浸式创意编码课程,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话题来引导参与者打好核心技术的基础,同时加强在艺术和技术领域的专业实践。2021年春季,Gray Area使用线上联合开发工具推出了第一期在线课程,推动了线上教育的发展。其中,青少年学生Zachary Leong的作品《地理合成器》 (GeoSynth) 在虚拟展厅中展出。
在青少年的创想学习中,以下几点或许会成为重要的趋势:知识融合的跨学科特点,艺术作为驱动的重要性,动手去做的能力(“从做中学”)以及必要的团队协作意识。这些无不是UNArt持续关注的方向,作为一家以“跨学科”联动为主要方向的机构,UNArt将围绕“艺术、科学、教育”策划更多内容和艺术教育活动,并尝试着聚合以及编织一张跨学科合作的网络。
出品人:林薇
主编:谢雯
特邀主编:李汭璇
执行编辑:刘加
校对:取为策选工作室
翻译:张唯一

进入《UNArt 2020》微信小程序阅读精彩内容
UNArt 2020,关注艺术创新探索,聚焦全球前沿动态
致力成为连接科技、艺术与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
主管单位: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UNArt 艺术中心